就我所知,很多人关心房子,但不关注“碳中和”,觉得很遥远。事实证明,他们错了。住建部3月29日发通知,就加强“县城绿色低碳建设”征求意见。其中有两则重磅新规,定性也定量: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,6层及以下住宅占比应不低于75%;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。
-
影响范围——全国。2016年,朗诗地产的老板田明,在北京一场活动中发言。台下的人,大多在漫不经心地玩手机。但有一个数字,今天回过头看,是田明正式抛出的:中国房地产的碳排放占全社会总量的40%。40%,这其实并无明确的研究来佐证,但足以引发领导们的重视。
“碳中和”的概念,其实是彻底反思、检视传统发展的路径。人们买房、住房、消费、出行,产生的“c(碳)”,都要通过相应的措施抵消。
-
它不但有路线图,还有明确的时间表:力争2050年。这不,重磅新规就来了,它的本质要求是“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”。蓝图是这样的——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、错落有致,既要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,又要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。
县城人口密度应控制在0.6~1万人/平方公里,县城建成区的“综合容积率”比值应控制在0.6~0.8。
-
什么概念?作为全国的最中心,有大量胡同平房的北京二环内,“综合容积率”现在是1.1。有概念了吧,以后的县城都要比这个数字低很多。“碳中和”强势而来,首当其冲的开发商有谁?当然是在县城大规模盖房子的“流量明星”们,诸如碧桂园和中梁。
其实,随着产业转移,县城的人口密度自然会下降,但是房子却越来越多。博主“好评与差评”讲了一个在县城做装修生意的亲戚见闻。他问堂哥,去年县城的房子不是卖得很不错嘛,怎么装修生意这么难做?
-
买房是投资心理的太多了,哪有人真的装修。堂哥觉得很无力,“好评与差评”心里一惊。“县城不到30万人,还能炒啥房?”
-
堂哥接触到最真实的县城市场情况,前些年,绝大多数县城的房子,不少是被占坑式买房人买走的。在外打工,听闻房价会涨,赶紧回家占个坑,或是附近乡村的居民为了孩子念书,提前在县城买房。小镇青年取个媳妇,县城有房也必然是“标配”了。
-
开发商们在县城盖的房子,大多向上夺取空间。“高楼大厦”为县城带来了新的天际线,夜晚华灯初上,也有一番在大城市的错觉。新的规定,县城不能再建设18层以上的了。动不动百米住宅的粗放开发,必然终结。此外,6层洋房将重新成为县城新房的“新主流形态”。建筑密度的下降,会让社区园林面积增大,花草树木也会吸收人们呼吸的“碳”。
设想下,这是多美好的场景。问题也来了,下一步怎么走?县城限制高度,开发成本理论上会增加。按照新规,县城所有住宅楼盘的容积率基本会下降至1.5以内。地价与房价,未来也会比高层有所上浮。小编分析,未来还有两个重要的变数,光伏建筑和新能源汽车的住宅配置。早些年,恒大做新能源汽车,很多人不解。其实,人家是对“碳中和”早有预判。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后卡脖子的地方,在于现有二手房小区停车位无法安装私人7kw充电桩,几乎很难大面积推广。
-
因为,如果小区电容一开始没有规划,而扩容又不是业主个人能够承担的起的。不少物业现在就是一刀切,封禁个人车位安装低压交流慢充电桩的安装申请。预计“碳中和”会摧枯拉朽般解决类似问题。
-
此外,新房子的电和热水来源,不少要通过太阳能来解决,开发商的成本与买房人的生活习惯,要随之调整。注意,“碳中和”,真的开始影响房地产了。